欢迎登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招聘网
儿童医院博士后导师简介
发布日期: 2022-01-25      来源: 浙大儿院     点击量: 14570

一、儿科学院博士、博士后导师简介

舒强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和“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担任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儿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90余篇,先后作为负责人或者主要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等30余项,编写著作10余项,专利近30项,任《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SCI)、《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ESCI)主编和杂志编辑部主任等。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综合诊治、外科围术期多器官功能损伤发生发展机制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等领域研究

在研课题:

1.项目名称:人工智能技术危急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与诊疗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性质及来源: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经费:200万元,本人实际承担经费:200万元,起止年月:2020-2023,角色和任务:主持

2.项目名称: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性质及来源:浙江省科技厅,项目经费:1000万元,本人实际承担经费:1000万元,起止年月:2019-2023,角色和任务:主持

3.项目名称:三岁以下婴幼儿托育膳食标准,性质及来源:浙江省科技厅,项目经费:10万元,角色及任务:主持

4.项目名称:儿童常见病处理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性质及来源:临床医学类,项目经费:30万元,角色和任务:主持

5.项目名称:创新创业学院2021年共建实验室医心医意-数字健康管理实验室,项目经费:5万元,角色和任务:主持

6.项目名称:2021年浙江大学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和国际工作坊批准项目: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美国匹兹堡大学),项目经费:6.8万元,角色和任务:主持


傅君芬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二级教授、求是特聘医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医学重点创新学科(青春期医学)的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 人才。现任亚太儿科内分泌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中国妇幼协会儿童疾病与保健分会副会长、中国儿童糖尿病协作组副组长,曾经留学日本、英国和美国,是BMC Pediatrics 副主编、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hinese edition) 副主编,国际临床指南委员会(ICGC)理事。多年来围绕儿童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尤其在儿童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代谢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及儿童生长发育及青春期相关性疾病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课题2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7/10),妇幼健康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次(1/13),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1/13),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次(1/13)。发表论文264篇,其中SCI收录105篇,包括JCEM及JAMA Pediatrics等领域内top期刊。参与国际诊治指南修订5项,包括2014 及2018 年ISPAD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诊治指南,是2016 年全球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共识制定的唯一中国专家;执笔及参与制定中国专家共识指南13项。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12项,牵头成立了中国儿童糖尿病专科联盟,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内分泌代谢病防治专家委员会,浙江省儿童代谢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推出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骨龄评测系统、全球首款微量辐射可移动骨龄DR,以及我国首个人工智能骨龄一体机,搭建了儿童生长发育智能诊疗管理平台,全流程智能服务、全周期业务赋能,成果获评2020年度人工智能临床应用和研发优秀案例。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

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生儿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本学科本科生、研究生、专科医师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工作,主持浙江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参与浙江大学医学院教育教改项目1项。讲授《儿科学》等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培养硕士生19名,博士生17名。搭建浙江省及全国专科医师质控培训网络,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对生长发育专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建立儿童生长发育专科医师库,组织开展国际化继续教育学术活动,目前浙江省内已有362名专科医师完成培训,大部分都已成为所在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大大推动了浙江省内地市-区县-基层各级医疗机构的生长发育学科发展。指导学生及专科医师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相关教学成果获2021年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2和第4)。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签订中国-新西兰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合作协议,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已共同发布研究论文3篇,同时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院士团队开展单基因糖尿病精准诊断研究合作,成立了国际儿童糖尿病精准诊疗中心。多次受邀在国际重要会议上(APPES、ESPE、ISPAD等)做报告和主持,是国内儿童肥胖及糖尿病研究领域有较高威望的领军人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研究方向:

儿科内分泌,包括儿童肥胖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儿童糖尿病精准诊疗;生长发育专病研究

在研课题:

1.“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专项,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发生机制与精准防治示范研究(2021YFC2701900),2480万,2021.12~2025.11

2.浙江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育厅),儿童生长发育及内分泌慢病诊治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万,2020.11 - 2022.10

3.浙江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校长专项,儿童代谢性疾病诊治技术创新研究(2020XZZX002-22),60万,2020.01 - 2025.12

4.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创新团队培育项目,儿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风险预警与精准干预研究,550万,2020.01 - 2025.12


毛建华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浙江省医学重点创新学科(儿童肾脏病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儿科系,获博士学位,2006年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博士后,2002年、2008年曾赴德国、美国进修培训,工作期间曾担任肾脏内科副主任、肾脏泌尿中心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儿童常见及罕见肾脏病的诊治,包括常见肾脏病: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及儿童夜遗尿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学组顾问、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肾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儿童肾脏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肾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学会肾脏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学组组长等学术兼职。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7项(包括重点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0余篇,包括JASN、Clin Chem、CJASN、Am J Epidemiol等专业重要期刊,申请发明专利10项。多次受邀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做大会报告、专题讲座和主持,在儿童肾小球疾病、罕见病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研究方向:

儿童肾病综合征遗传背景及自身免疫机制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儿童免疫性肾病综合征足细胞自身抗体的探索、鉴定及分子致病机制研究(U20A20351),260.0万元,2021.01~2024.12

2.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基于足细胞自身抗体早期快速诊断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创新技术的建立及临床研究(2021C03079),280.0万元, 2021.01~2023.12


杜立中

教授(2级),主任医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0年获儿科学博士学位。自1985年起先后在美国、法国等国学习新生儿专业相关技术。从2007年至2019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组长,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获得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医药卫生领军人才等称号。

1998年起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超过50名。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持1项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围产期因素与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机制;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围产期营养因素对早产儿肺血管发育的调控机制及干预策略”。已有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Hypertension、JAHA、J Hypertension,  Am J Physiology, J Mol Endocrinol, Hypertension Res等重要学术期刊;至今已发表被SCI收录论著70余篇,主编专著2部,主编和副主编《新生儿学》、《儿科学》等规划教材4部。以第一完成人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4)。2015年获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在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近年来组织了多项有关新生儿疾病的临床诊治常规的制定、修改和多中心临床研究,为我国新生儿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方面做出了较多贡献。于此同时,积极参与和组织本省儿童医疗保健技术的指导工作,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培养基层新生儿专业人才,在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并发症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国际任职方面,目前是Societies for Pediatric Research (SPR)(美国)会员, BMC Pediatrics(副主编),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编委,NeoReviews编委等。

其他学术兼职: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卫健委新生儿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生殖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副主任,浙江省新生儿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儿科研究所所长;担任国内10余种学术期刊副主编或编委,包括《中华儿科杂志》副主编等。

主要研究方向:

儿科急危重症救治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围产期营养因素对早产儿肺血管发育的调控机制及干预策略


龚方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危重儿童救治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8年获浙江省预防医学领域“科技之星”突出贡献奖。

长期从事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至今已发表论文14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6篇。特别在小儿川崎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已五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曾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三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川崎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儿童心血管专业组副组长,浙江省人口与健康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医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组长。担任《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川崎病的临床与基础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巨噬细胞Ca2+/CaN-NFAT信号通路在免疫性冠状动脉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1970434),2020.1~2023.12


邹朝春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获得者,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长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从事儿童内分泌代谢和遗传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儿童生长发育、肥胖和代谢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黏多糖贮积症、血脂代谢障碍等遗传罕见病的临床和科研上取得一定成果。曾留学日本福井医科大学医院,任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1项、省部共建项目1项。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的SCI收录的论文50余篇。

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学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师协会罕见病用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儿童疾病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委兼总干事、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浙江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分会副会长、浙江省人口与健康学会儿童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儿科学名词编写委员会副主编。担任BMC Endocrine Disorders、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中华儿科学杂志、中国妇幼保健等期刊的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学技术部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1.儿童内分泌学(包括生长发育、性发育、肥胖等),尤其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机制和诊治

2.儿童遗传病(包括遗传罕见病),尤其Prader-Willi综合征、溶酶体病、遗传性血脂代谢障碍的机制和诊治

3.遗传机制和干预研究,尤其表观遗传学机制和干预

在研课题:

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儿童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Prader-Willi综合征诊断新技术建立和临床研究(2021C03094),2021.1~2024.12,270万


陈志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任兼教育办公室主任,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全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副组长;国家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儿童用药专家组成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长。World J Pediatr、中华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70余篇。主编或参编儿科教材或著作13部。曾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与诊治、儿童哮喘的发病机制与诊治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0023),E3泛素连接酶FBXW7通过负向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抑制哮喘发病及其机制研究

2.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C03062),智慧医疗设备与系统研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呼吸诊疗智能设备研制与区域医共体呼吸慢病防控机制的研究及示范应用


李月舟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生物物理分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离子通道和受体分会委员、浙江省生理科学学会理事。在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的门控机制及其神经功能操纵、肿瘤治疗,以及神经、肌肉相关钠钾离子通道病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发表于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MBO Journal、Nano Letters、Cell Reports、Journal of Physiology、Brain、Biomaterials等国际专业期刊。

主要研究方向:

1.机械刺激对细胞功能的调控

2.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的门控机制和功能

3.离子通道纳米生物学

4.钠通道、钾通道等相关离子通道病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Brv1和NOMPC的相互作用参与果蝇轻触觉感知的机制研究,59万,2019.01~2022.12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基于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的超声遗传学方法的建立及其脑功能调控研究,264万,2019.01~2022.12


江克文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科学博士,浙江省“151”第三层次人才。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副教授、印地安那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是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会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儿科学组委员、首届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新型生物标记物专委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神经学组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应用电生理、行为学、基因编辑和脑成像等技术,围绕儿童神经心理疾病,包括癫痫、脑发育障碍性疾病等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在研课题:

1.杏仁核中间神经元通过去抑制调控热性惊厥后颞叶癫痫的发生(8187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1-2022.12

2.ADHD数字药物治疗和机制研究


尚世强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实验检验中心主任,浙江省基因诊断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副主任,浙江省跨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检验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全国委员/浙江省主任委员,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健康检验认证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临床诊断与实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儿健康临床标准与规范分会儿童临床实验医学标准与规范专业学组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专委会儿童病原学组副组长,中华检验医学教育学院浙江分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浙江省检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等9个杂志编委。

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他引上千余次,其中包括被国际顶尖刋物《SCIENCE》2013的引用、《NATURE》子刊2016的评论,以及2018美国科技媒体的报道。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科技成果奖19项,全国优秀论文奖13次。承担或参加“973”、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医学重点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已培养博士生20名,硕士生33名。

主要研究方向: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分子诊断研究

在研课题:

作为负责人相继得到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就HCMV感染的致病机制开展系列研究,从RNAi抗HCMV耐药机制、MBL对HCMV侵入靶细胞的阻断作用及其机制、HCMV UL128蛋白的趋化因子功能及其致耳聋机制、HCMV潜伏感染的自噬调控及相关IE2-Akt-Beclin 1通路的作用机制、lncRNA4.9介导的NAB2对EGR1-IE2的调控在HCMV潜伏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宿主环状RNA hsa_circ_0094088通过病毒miRNA调控HCMV增殖的相关机制等多方面阐明HCM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在HCMV增殖和潜伏感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和技术经验。在应用研究方面,获得多个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和重大攻关项目,首次建立了16S rRNA基因芯片诊断细菌感染,开发了常见的疱疹类病毒诊断芯片,相关内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兴趣,多次被国内外杂志所引用。建立的16S rRNA基因芯片诊断技术、革兰阴/阳性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和常见人疱疹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型检测技术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儿童相关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江米足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实验室主任。曾留学日本福井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是美国Louisville大学的访问学者、浙江省“新世纪151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和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第18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过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儿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儿童过敏性疾病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与保健分会胃肠疾病与保健学组组长、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小儿消化学组组长等学术职务,是《BMC Pediatrics》副主编及《中华儿科杂志》等8种儿科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65篇,其中SCI收录52篇、中华一级期刊50余篇,有1篇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参编全国儿科专业教材《小儿内科学》第5版、《儿童疾病与生长发育》和数字化教材《儿科学》。荣获卫生部第三届吴阶平.杨森医学研究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颁发的1997年至2006年发表论文最多作者奖。

主要研究方向:

儿童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微生态、消化内镜诊治技术等

在研课题:

1.浙江省重大研发计划,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攻关及示范-儿童幽门螺杆菌耐药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及精准治疗新技术研究(2021C03064)

2.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儿童腹泻病注册登记队列建立与临床观察研究(IMCI-D)

3.中国大陆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体系建立的多中心研究(国家中心立项项目,G20A008)


唐兰芳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大内科主任、呼吸科副主任。长期从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哮喘发病机制、气管镜应用和呼吸道病原体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曾主持或参加多项课题近20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收录40余篇。BMC Pulm. Med.和儿科药学杂志等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评审专家。入选浙江省151工程培养人才和浙江省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现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用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学组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儿童发育与疾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学促进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呼吸学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

1.儿童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Shh信号通路、ncRNA在哮喘发病中作用、机制和可能干预的研究;

2.儿童支气管镜在临床疾病诊断和干预中应用;

3.呼吸道病原体致病机制和检测方法研究。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剪切起源的circRNA对气道黏蛋白MUC5AC调控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82070028),2021.1-2025.12


江佩芳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国抗癫痫协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癫痫协会副秘书长兼理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和保健分会委员、全国儿童多发性硬化研究协作组副组长、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小儿神经学组委员。从事儿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25年,擅长儿童癫痫及难治性癫痫、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脱髓鞘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脑性瘫痪、抽动症、多动症等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2018年荣获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2017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17年度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主要研究方向:

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机制研究、抽动症发病机制研究、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机制研究。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己糖激酶2/HK2作为神经炎症调节新靶点缓解癫痫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研究(82171438),55万, 2021.-1~2024.12

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条件性敲除转基因小鼠研究TRPM2作为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癫痫形成重要靶点的作用和机制(LY22H090005),10万,2022.01~2024.12


张园园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教育办副主任。

现任中国人体健康技促进会儿童变态反应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间质性肺疾病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专科培训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青年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呼吸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会过敏原诊断与免疫治疗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委员,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学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赴美国罗马琳达儿童医院交流学习。2017年获浙江省医坛新秀培养对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研一般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或通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哮喘等)与免疫调控方面的研究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1(MST1)负向调控肥大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81871264),2019.01~2022.12

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IL-27通过负向调控FcεRI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抑制哮喘发病及其机制研究(LY22H100007),2022.01~2024.12

3.国家中心自主设计项目拔尖青年人才培育项目(Q21C0001),2021.01~2023.12


徐雪峰

副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风湿免疫过敏科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风湿病学组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委员等。2014年以主要参与人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016年获得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郑树医学精英奖学金;2016.07-2017.07曾在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访问学者1年;2017年获浙江省首届医坛新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

1.生命早期环境变化致儿童以及成年期哮喘的发病机制研究;

2.幼年型皮肌炎的临床诊断以及发病机制研究;

3.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间质肺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锌指蛋白A20负调控宫内生长迟缓致成年期哮喘的作用机制(81871220),2019.01-2022.12


卢美萍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过敏科主任,学术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风湿病学组(全国)副组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与健康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副组长,浙江省预防医学会风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数理医学会风湿免疫病分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风湿病学组组长,浙江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儿科学组组长,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副组长,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副主委,海峡两岸风湿免疫病学专委会儿科学组委员及浙江省分会常委。2006-2007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先后在加拿大、美国留学访问及博士后研究。浙江省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等课题多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80余篇论文在国外SCI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

主要研究方向:

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过敏性哮喘的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嗜酸性粒细胞中SUMO化修饰ROCK在哮喘中的作用机制和意义研究(82070027),2021年01月至 2024年 12月

2.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早发性白塞氏病TNFAIP3/A20基因诊断及治疗研究(LGF19H100002),2019年1月 - 2022 年12月


燕翔

主任医师,研究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小儿泌尿结石中心主任、肾脏泌尿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临床百人计划(A类)人才。2004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先后留学于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医院和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参加泌尿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主要擅长膀胱癌的早期诊治;前列腺癌、肾癌的微创综合治疗;前列腺激光手术、小儿泌尿结石和肾积水的防治;女性尿失禁诊治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相关文章40余篇,发表Adv Mater 、Acta Pharmacol Sin、Molecular Immunology等 SCI收录论文16篇。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泌尿结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2021年度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主要研究方向:

1.泌尿系结石病因学与微创诊疗技术;

2.泌尿系结构畸形的多组学研究;

3.超微高分辨三维成像内窥镜技术;

4.人体超声导航与人工智能;

5.小儿男性生殖系疾病的早筛与防治。

在研课题:

1.浙江大学临床百人(A类)人才项目,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财-497),儿童尿石症病因学和微创诊疗,200万,2020.09~2026.04。

2.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项目,浙卫办(2021)40号,肾脏泌尿疑难性疾病,80万,2021.12~2026-12。


毛姗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医坛新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和保健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保护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浙江省人口与健康学会理事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儿童罕见病学组委员。从事小儿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擅长神经遗传罕见病和危重病症诊治,曾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作为访问学者留学美国罗马琳达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卫生厅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华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

神经遗传罕见病

在研课题:

1.2022年度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基于多重ARMS-荧光PCR技术的脊髓性肌萎缩症精准评估与干预体系建立及临床应用(2022C03167),190万,2022.1-2024.1

2.2021年度国家中心自主设计项目拔尖青年人才培育项目(第一层次)(Q21C0002), 30万,2021/1-2023/12

3.浙江大学学科交叉预研专项,“因罕见病返贫”的信息应对与治理策略——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为例,6万,2021/05-2023/05


徐红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护理部名誉主任、主任护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从事医院护理教学管理工作。

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儿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护理学组秘书、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科分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新生儿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护理学会理事、浙江省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负责人。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护理与康复杂志等编委。主持省部级和厅局级课题15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2部。2021年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

新生儿护理;儿童术后谵妄评估、预防与干预

在研课题: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儿童术后谵妄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付勇

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2021年浙江省”551卫生人才工程”创新人才,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听力耳聋研究中心博士后。擅长各种类型的鼓室成型及人工听骨植入术,人工耳蜗植入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等。我院作为国家及浙江省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人工耳蜗手术定点医院,已完成人工耳蜗植入约700例。现任国家儿童临床研究中心儿童耳鼻咽喉专家联盟共同主席,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耳鼻咽喉过敏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儿童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常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耳鼻咽喉科微创学组副主委及青年委员会主委、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人工听觉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耳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听力及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委、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委。参与973课题两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浙江省多中心研究一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二十七篇。

主要研究方向:

感音神经性耳聋、干细胞治疗、纳米材料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纳米材料促进人iPSCs再生耳蜗SGNs的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82071038,2021.01-2024.12

2.浙江省国家多中心研究,浙江省各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方案研究,S20A0001,2021.01-2022.12


陈齐兴

博士,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浙江省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委员;SCI收录期刊Disease Markers编委、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编委,临床儿科杂志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重症感染(脓毒症)与多脏器衰竭、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铁调素hepcidin对细菌性肺炎的保护作用、机制及其转化研究,57万元,2019.01~2022.12


陈烨

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科肿瘤的发病机制、遗传特征以及创新疗法。陈烨博士于2011年6月从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获得动物医学学士学位,同时辅修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专业(UPA),于2016年1月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璐琳医学院获得癌症生物学博士学位。2016年至2021年期间,在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接受研究训练,曾任职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科学家,主要从事实体肿瘤的疾病模型和表观遗传学研究,并探索靶向干预策略。曾两次获得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 Scholar-in-training award,主持一项新加坡卫生部全国医学研究理事会青年个人研究基金,共同主持3项新加坡国立大学校级研究课题。迄今,已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共发表论文12 篇,其中6 篇以通讯或者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7,2018)、Oncogene(2020,2021)等杂志。

主要研究方向:

围绕儿科肿瘤的未竟需求和诊疗实践,构建新型疾病模型,并结合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方法,开展儿科肿瘤的整合研究。


石巍

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百人计划(临床医学)研究员。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临床7年制,博士毕业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临床工作出色,掌握新生儿NICU的现代诊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近五年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Scientific Reports及Frontiers in Genetics等期刊发表SCI 4篇。

主要研究方向:

儿内科,重症新生儿学


倪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博士生导师。2013-2017年担任美国夏威夷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癌症流行病学和代谢组学中心工作。分别于2006年获得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药剂学医学硕士学位、和2014年获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已发表领域内高影响的SCI论文共计40篇,其中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主持或参与国内外研究课题9项、专利4项、参与论著编写2项。

主要研究方向:

1.研究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宿主-代谢网络的调控机制;

2.融合临床医学数据和高通量多组学大数据,探索疾病早期预防以及个体化用药的精准治疗方案;

3.应用生物信息学,开发新颖、高效的的计算方法和智能软件来分析和处理高通量健康大数据。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项目,肠道梭菌介导高果糖饮食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82170583),2022.1-2025.12

2.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胆汁酸和肠道菌群在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交互作用和机制研究(81900510),2020.1-2022.12


二、儿童医院博士后导师简介

陈烨 浙江大学新百人计划研究员

研究方向:

围绕儿科肿瘤的未竟需求和诊疗实践,构建新型疾病模型,并结合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方法,开展儿科肿瘤的整合研究。

代表论文:

1.Xu L#*, Chen Y#*, Huang Y#, Sandanaraj E, Yu J, Lin RYT, Dakle P, Ke XY, Chong YK, Koh L, Mayakonda A, Nacro K, Hill J, Huang ML, Gery S, Lim SW, Huang ZY, Xu Y, Chen JX, Bai LC, Wang SM, Wakimoto H, Yeo TT, Ang BT, Muschen M, Tang C, Tan TZ*, Koeffler HP. Topography of transcriptionally active chromatin in glioblastoma. Science Advances, 2021 Apr

2.Ke XY, Chen Y*, Tham VYY, Lin RYT, Dakle P, Nacro K, Puhaindran ME, Houghton P, Pang A, Lee VK, Ding LW, Gery S, Hill J, Chen LL, Xu L*, Koeffler HP. MNK1 and MNK2 enforce expression of E2F1, FOXM1 and WEE1 to drive soft tissue sarcoma. Oncogene, 2021 Feb

3.Chen Y*, Xu L*, Lin RYT, Muschen M, Koeffler HP. Cor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circuitries in cancer. Oncogene, 2020 Oct;39(43):6633-6646.

4.Chen Y#, Xu L#, Mayakoda A#, Huang ML#, Kanojia D#, Tan TZ, Dakle P, Lin RYT, Ke XY, Said JW, Chen J, Gery S, Ding LW, Jiang YY, Pang A, Puhaindran ME, Goh BC, Koeffler HP. 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proteins foster the cor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programs and confer vulnerability in liposarcom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Mar 22;10(1):1353.

5.Xu L#, Chen Y#, Mayakoda A#, Koh L, Chong YK, Buckley DL, Sandanaraj E, Lim SW, Lin RYT, Ke XY, Huang ML, Chen J, Sun W, Wang LZ, Goh BC, Dinh HQ, Kappei D, Winter GE, Ding LW, Ang BT, Berman BP, Bradner JE, Tang C, Koeffler HP. Targetable BET proteins- and E2F1-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program maintains the malignancy of glioblastom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8 May 29;115(22): E5086-E5095.

6.Xu L#, Chen Y#, Dutra-Clarke M#, Mayakoda A, Hazawa M, Savinoff SE, Doan N, Said JW, Yong WH, Watkins A, Yang H, Ding LW, Jiang YY, Tyner JW, Ching JH, Kovalik JP, Madan V, Chan SL, Muschen M, Breunig JJ, Lin DC, Koeffler HP. BCL6 promotes glioma and serves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7 Apr 11;114(15):3981-86.


倪艳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1.研究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宿主-代谢网络的调控机制;

2.融合临床医学数据和高通量多组学大数据,探索疾病早期预防以及个体化用药的精准治疗方案;

3.应用生物信息学,开发新颖、高效的的计算方法和智能软件来分析和处理高通量健康大数据。

代表论文:

1.Zhan S, Huang K, Wu W, Zhang D, Liu A, Dorazio RM, Shi J, Ullah R, Zhang L, Wang J, Guan D, Yan Ni*, Jun F*: The Use of Morning Urinary Gonadotropins and Sex Hormones in the Management of Early Puberty in Chinese Girl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21.

2.Ni Y, Yu G, Chen H, et al. M2IA: a web server for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integrative analysis. Bioinformatics. 2020;36(11):3493-3498..

3.Zhao H, Shui B, Zhao Q, Hu Z, Shu Q, Su M, Zhang, Y, Ni Y. Quantitative Metabolomics Reveals 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as a Distinct Phenotype of Heart Failure.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0; S0828-282X(20) 30297-X.

4.Fu J, Zhang J, Chen R, Ma X, Wang C, Chen L, Liang Y, Luo X, Yang Y,  Xiong F, Su Z, Wu J, Yao H, Xu J, Wu D, Ni Y. Fu J, Zhang J, Chen R,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Treatments for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or Early and Fast Puberty in Chinese Girl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0;105(3):dgz027.

5.Ni Y, Su M, Qiu Y, Jia W, Du X. ADAP-GC 3.0: Improved Peak Detection and Deconvolution of Co-eluting Metabolites from GC/TOF-MS Data for Metabolomics Studie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17), 8802-11.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81900510,胆汁酸和肠道菌群在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交互作用和机制研究,2020.1-2022.12,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0583,肠道梭菌介导高果糖饮食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2022.1-2025.12,主持。


朱润芝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1.小分子. 重组多肽和单抗药物抗肿瘤药效和药理。

2.肝再生的分子机制和急性肝衰竭的药物干预。

3.肿瘤及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代表论文:

1.Jin X, Ding D, Yan Y, Li HWang B, Ma L, Ye Z, Ma T, Wu Q, Rodrigues DNKohli M, Jimenez R, Wang L, Goodrich DW, Bono JD, Dong H, Wu H, Zhu R and Huang H. Phosphorylated RB Promotes Cancer Immunity by Inhibiting NF-kB Activation and PD-L1 Expression. Molecular Cell. 2019 Jan 3;73(1):22-35.e6.

2.Yan Y, An J, Yang Y, Wu D, Bai Y, Cao W, Ma L, Chen J, Yu Z, He Y, Jin X, Pan Y, Ma T, Wang S, Hou X, Weroha SJ, Karnes RJ, Zhang J, Westendorf JJ, Wang L, Chen Y, Xu W, Zhu R, Wang D, Huang H. Dual inhibition of AKT-mTOR and AR signaling by targeting HDAC3 in PTEN- or SPOP-mutated prostate cancer. EMBO Mol Med. 2018;10(4):e8478.

3.He Y, Lu J, Ye Z, Hao S, Wang L, Kohli M, Tindall DJ, Li B, Zhu R, Wang L, Huang H. Androgen receptor splice variants bind to constitutively open chromatin and promote abiraterone-resistant growth of prostate cancer. Nucleic Acids Res. 2018 Feb 28;46(4):1895-1911.

4.Yang Y, Bai Y, He Y, Zhao Y, Chen J, Ma L, Pan Y, Hinten M, Zhang J, Karnes RJ, Kohli M, Westendorf JJ, Li B, Zhu R, Huang H, Xu W. PTEN Loss Promotes Intratumoral Androgen Synthesis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via Aberrant Activation of RUNX2 in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18 Feb 15;24(4):834-846.


余岚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1.出生缺陷及生殖健康的基因组学研究。

2.复杂疾病的关联分析及基因检测。

3.临床遗传诊断与遗传咨询。

代表论文:

1.Yu L, Hernan R, Wynn J, Chung WK.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s in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Seminars in Perinatology. 2020 Feb;44(1):151169.

2.Qi H*, Yu L*, Zhou X*, Wynn J, Zhao H, Guo Y, Zhu N, Kitaygorodsky A, Hernan R, Aspelund G, Lim FY, Crombleholme T, Cusick R, Azarow K, Danko ME, Chung D, Warner BW, Mychaliska GB, Potoka D, Wagner AJ, ElFiky M, Wilson JM,  Nickerson D, Bamshad M, High FA, Longoni M, Donahoe P, Chung WK, Shen Y. De novo variants in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identify MYRF as a new syndrome and reveal genetic overlaps with other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los Genetics. 2018 Dec 10;14(12):e1007822.

3.Yu L*, Sawle AD*, Wynn J, Aspelund G, Stolar CJ, Arkovitz MS, Potoka D, Azarow KS, Mychaliska GB, Shen Y, Chung WK. Increased burden of de novo predicted deleterious variants in complex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Hum Mol Genet. 2015 Aug 15;24(16):4764-73.


陶挺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主要结合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以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从事包括外周交感神经系统肿瘤在内的儿科肿瘤发病机理和动物模型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药物和疗法。

代表论文:

1.Tao T*, Shi H*, Mariani L, Abraham BJ, Durbin AD, Zimmerman MW, Powers JT, Missios P, Ross KN, Perez-Atayde AR, Bulyk ML, Young RA, Daley GQ, Look AT. (2020). LIN28B regulates transcription and potentiates MYCN-induced neuroblastoma through binding to ZNF143 at target gene promotor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7(28), 16516-16526.

2.Tao T*#, Shi H*, Wang M, Perez-Atayde AR, London WB, Gutierrez A, Lemos B, Durbin AD#, Look AT#. (2020). Ganglioneuromas are driven by activated AKT and can be therapeutically targeted with mTOR inhibitors. J Exp Med 217(10), e20191871. *Co-first author.

3.Shi H*, Tao T*#, Abraham BJ, Durbin AD, Zimmerman MW, Kadoch C, Look AT#. (2020). ARID1A loss in neuroblastoma promotes the adrenergic-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by regulating enhancer-mediated gene expression. Sci Adv 6(29), eaaz3440.

4.Oppel F*, Tao T*, Shi H, Ross KN, Zimmerman MW, He S, Tong G, Aster JC, Look AT. (2019). Loss of ATRX cooperates with p53-Deficienc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arcomas and other malignancies. Plos Genet 15(4), e1008039.

5.Tao T*, Sondalle SB*, Shi H*, Zhu S, Perez-Atayde AR, Peng J, Baserga SJ, Look AT. (2017). The pre-rRNA processing factor DEF is rate limiting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MYCN-driven neuroblastoma. Oncogene 36(27), 3852-3867.


赵琳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心肌修复,干细胞治疗。

代表论文:

1.Chen L, Samanta A, Zhao L, Dudley NR, Buehler T, Vincent RJ, Hauptman J, Girgis M, Dawn B. Vitamin D3 induces mesenchymal-to-endothelial transition and promotes a proangiogenic niche through IGF-1 signaling. iScience. 2021, 24(4):102272.

2.Zhao L, Cheng G, Choksi K, Samanta A, Girgis M, Soder RP, Vincent RJ, Wulser M, De Ruyter M, McEnulty P, Hauptman J, Yang Y, Weiner CP, Dawn B.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Cellular Fraction Improves LV Function and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2019, 125(8): 759-772.

3.Adamiak M, Cheng G, Bobis-Wozowicz S, Zhao L, Kedracka-Krok S, Samanta A, 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re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for cardiac repair than iPSCs. Circulation Research. 2018, 122(2): 296-309.

4.Chen L*, Zhao L*, Samanta A, Mahmoudi SM, Buehler T, Cantilena A, Vincent RJ, Girgis M, Breeden J, Asante S, Xuan YT, Dawn B. STAT3 balances myocyte hypertrophy vis-à-vis autophagy in response to Angiotensin II by modulating the AMPKα/mTOR axis. PLoS One. 2017, 12(7):e0179835.

5.Zhao L, Cheng G, Jin R, Afzal MR, Samanta A, Xuan YT, Girgis M, Elias HK, Zhu Y, Davani A, Yang Y, Chen X, Ye S, Wang OL, Chen L, Hauptman J, Vincent RJ, Dawn B. Deletion of interleukin-6 attenuates pressure overload-induce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dysfunc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2016, 118(12): 1918-29.


谢珊珊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纤毛/中心体,RNA修饰,纤毛病。

代表论文:

1.Xie S#, Jin H#, Yang F#, Zheng H#, Chang Y, Liao Y, Zhang Y*, Zhou T*, Li Y*. Programmable RNA N1-Methyladenosine Demethylation by a Cas13d-Directed Demethylase. Angewandte Chemie 2021 Jun 3.

2.Xu Z#, Liu M#, Gao C, Kuang W, Chen X, Liu F, Ge B, Yan X, Zhou T*, Xie S*. Centrosomal protein FOR20 knockout mice display embryonic lethality and left-right patterning defects. FEBS Letters 2021 May;595(10):1462-1472.

3.Xie S, Chen W, Chen K, Chang Y, Yang F, Lin A, Shu Q, Zhou T*, Yan X*. Emerging roles of RNA methyl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2020, 20, 585.

4.Xie S, Chang Y, Jin H, Yang F, Xu Y, Yan X, Lin A, Shu Q, Zhou T*. Non-coding RNAs in gastric cancer. Cancer Letters 2020 Jul 23;493:55-70.

5.Xie S, Jin J, Xu Z, Huang Y, Zhang W, Zhao L, Lo J, Peng J, Liu W, Wang F, Shu Q*, and Zhou T*. Centrosomal protein FOR20 is essential for cilia-dependent development in zebrafish embryos. FASEB Journal 2019, 33(3):3613-3622.

6.Feng S#, Song Y#, Shen M#, Xie S#, Li W, Lu Y, Yang Y, Ou G, Zhou J, Wang F, Liu W, Yan X* , Liang X*, Zhou T*. Microtubule-binding protein FOR20 promotes microtubule depolymerization and cell migration. Cell Discovery 2017, 5;3:17032.

7.Lu Y#, Xie S#, Zhang W#, Zhang C, Gao C, Sun Q, Cai Y, Xu Z, Xiao M, Xu Y, Huang X, Wu X, Liu W, Wang F, Kang Y and Zhou T*. Twa1/Gid8 is a β-catenin nuclear retention factor in Wnt signaling and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Cell Research 2017, 27(12):1422-1440.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902006,用左心室涡流参数评估早期心衰心脏功能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主持。


焦娜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微生物组学、多组学整合、临床大数据分析。

代表论文:

1.Na Jiao, Susan S Baker*, Adrian Chapa-Rodriguez, Wensheng Liu, Colleen A Nugent, Maria Tsompana, Lucy Mastrandrea, Michael J Buck, Robert D Baker, Robert J Genco, Ruixin Zhu*, Lixin Zhu*.Suppressed hepatic bile acid signalling despite elevated produ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bile acids in NAFLD. Gut. 2018; 67(10):1881-1891.

2.Yuqi Wu#, Na Jiao#, Ruixin Zhu*, Yida Zhang, Dingfeng Wu, An-Jun Wang, Sa Fang, Liwen Tao, Yichen Li, Sijing Cheng, Ping Lan, Chuan Tian*, Ning-Ning Liu*, Lixin Zhu*.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ial markers across populations in early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Nature Communication, 2021; 12(1):3063.

3.Na Jiao#, Susan S. Baker, Colleen A. Nugent, Maria Tsompana, Liting Cai, Yong Wang, Michael J. Buck, Robert J. Genco, Robert D. Baker, Ruixin Zhu*, Lixin Zhu*. Gut microbiome may contribute to insulin resistance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obese rodents: a meta-analysis. Physiological Genomics. 2018; 50(4):244-254. (APSselect award)

4.Na Jiao#, Rohit Loomba#*, Zi-Huan Yang, Dingfeng Wu, Sa Fang, Richele Bettencourt, Ping Lan, Ruixin Zhu*, Lixin Zhu*. Alterations in bile acid metabolizing gut microbiota and specific bile acid genes as a precision medicine to subclassify NAFLD. Physiological Genomics, 2021.

5.Wei Xie#, Na Jiao#, Cenling Ma, Sa Fang, Tommy J Phelps, Ruixin Zhu*, Chuanlun Zhang. The response of archaeal species to seasonal variables in a subtropical aerated soil: insight into the low abundant methanogen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7;101(16):6505-6515.

6.Yichen Li#, Na Jiao#, Lixin Zhu*, Sijing Cheng, Ruixin Zhu*; Ping Lan*.Non-febrile COVID-19 patients were common and often became critically ill: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Critical Care, 2020; 24:314.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2000536,肠道菌群介导的胆汁酸代谢通过肠肝轴诱导NAFLD的病理机制探究,2021-01至2023-12,2主持


吴顶峰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生物信息学。

代表论文:

1.Fan L#*, Wu D#, Goremykin V, Xiao J, Xu Y, Garg S, Zhang C, Martin WF*, and Zhu R*, Phylogenetic analyses with systematic taxon sampling show that mitochondria branch within Alphaproteobacteria. Nature Ecology Evolution 2020:1-7.

2.Cheng S#, Wu D#, Li J, Zou Y, Wan Y, Shen L, Zhu L*, Shi M, Hou L, Xu T, Jiao N, Li Y, Huang Y, Tang Z, Xu M, Jiang S, Li M*, Yan G*, Lan P*, and Zhu R*, Risk factors for the critical illness in SARS-CoV-2 infection: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Respiratory Research 2020;21(1).

3.Wu D#, Gao W#, Li X#, Tian C, Jiao N, Fang S, Xiao J, Xu Z, Zhu L*, Zhang G*, and Zhu R*, Dr AFC: drug repositioning through anti-fibrosis characteristic.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20.

4.Qiu T#, Wu D#, Yang L, Ye H, Wang Q, Cao Z*, and Tang K*,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flavonoids through systematic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18;9:918.

5.Qiu T#, Wu D#, Qiu J, and Cao Z*, Finding the molecular scaffold of nuclear receptor inhibitors through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based on proteochemometric modelling. 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 2018;10(1):21.


彭琬昕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肿瘤微环境、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肿瘤表观遗传修饰。

代表论文:

1.He RZ, Jiang J., Hu X.,& Peng WX. Stabilization of UCA1 by N6-methyladenosine RNA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Cancer Cell Int. 2021, 21(1), 1-12.

2.Peng WX, Koirala P, Zhou H, et al. Lnc-DC promotes estrogen independent growth and tamoxifen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Cell Death Dis. 2021, 12(11): 1-10.

3.Peng WX, Koirala P, Zhang W, Ni C, Yang L, Mo YY. LncRNA RMST enhances DNMT3 expressio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HuR. Mol Ther. 2020,28(1):9-18.

4.Hu X#, Peng WX#, Zhou H, Jiang J, Zhou X, Huang D, Mo YY, Yang L. IGF2BP2 regulates DANCR by serving as an N6-methyladenosine reader. Cell Death Differ. 2020 (Co-first authors)

5.Peng WX, He RZ, Zhang ZQ, Yang L, Mo YY. LINC00346 promotes pancreatic cancer progression through the CTCF-mediated Myc transcription.Oncogene. 2019, 38(41): 6770-6780.

6.Peng WX, Huang JG, Yang L, Gong AH, Mo YY. Linc-RoR promotes MAPK/ERK signaling and confers estrogen-independent growth of breast cancer. Mol Cancer. 2017, 17; 16(1): 161.

7.Peng WX, Koirala P, Mo YY. LncRNA-mediated regulation of cell signaling in cancer. Oncogene. 2017,12;36(41):5661-5667.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2703LINC00346/CTCF/METTL3正反馈环路上调细胞RNA m6A修饰促进胰腺癌发展的机制研究,2021/01-2024/12,主持



2022-01-25
关闭窗口